您好,欢迎访问木渎山陵文化产业管理委员会!
您的位置: 首页 > 山陵名人 >
联系我们 Contact Us

山陵名人

祝嘉

作者: 来源: 日期:2020/10/19 10:40:30 人气:996
  祝嘉,字燕秋,海南文昌人,1948年定居苏州,毕生致力于书法事业,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、书法理论家和书法教育家。1935 年出版了首部著作《书学》,1941年完成我国一部《书学史》,后于1947年由于右任先生作序出版,填补了中国近代书法史学的空白。此后笔耕不止,一生共撰写书学专著70种计360余万字,是我国书法碑学理论继清代阮元、包世臣、康有为之后在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碑学大家。
  作为千千万万走出闭塞乡间,向外界寻求新知的寒门学子中的一员,祝嘉大半生都为生活所迫,辗转于天南海北之间。1899年,祝嘉出生于海南岛文昌清澜溪田村。其父宝斋公为当地广文小学的校长,酷爱书画,每每得到墨宝,便张贴于家中四壁。可以说,家学的影响是他一生研究书学的关键。1916年,祝嘉17岁,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雅书院(广东一中),师从胡仁陔教授学习古文、诗词,还在课余坚持学习书法。1921年,祝嘉回到故乡文昌,子承父业,在老家当小学教师、校长。教学之余,祝嘉开始学习治印,并经常练字。
  文昌是著名的侨乡,1927年春,祝嘉往来于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等地。从1930年起,开始在新加坡育英学校执教两年。教书期间,祝嘉深受同事张叔仁影响,重新坚定了他学书的信心。祝嘉之所以能成为碑学集大成者,精于北碑的张叔仁对他的影响非常关键,使他的灵根再发,兴趣又起。祝嘉自己也曾说过,自己真正研习书法是30岁以后的事情。他自认为30岁以前为‘笔性说’所误,且取法不高,30岁以后才开始真正的书法研究。现在看来,若无此间的困惑与对书法的思考,也就成就不了日后的祝嘉,成就不了他的书法与书论了。
  1933年秋,经朋友介绍,祝嘉来到南京谋生。其后,进入“首都新闻检查所”当事务员。1939年,祝嘉由广西辗转进入四川,在璧山一个图书馆工作,因酷爱书学而潜心阅读史籍,探索书法长河的源头。在璧山潜心书学研究期间,撰成我国一部《书学史》。全书25万字,引用典籍五百余种。1947年,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迁至苏州拙政园。此后,祝嘉定居苏州。
  祝嘉将教书育人,尤其是书法艺术的传承视作人生一大责任和快事。面对登门求学者,无论长幼,他都循循善诱,乐此不疲。祝嘉曾撰文指出,“我国自古书画并称,以现在观之,书虽不像画效用之大,但书较画之应用为广,亦为美术之一种。现图画已有专校教授,书则仅于中小学有教授,且多不重视,学校当局随便委一教员担任,多没有书学的学识,敷衍时间,即有亦等于无,这实为不可解之事。”传统的书法教育都是私塾式的教学模式。直到1960年代,高等院校才开设书法课,但在学科建制上书法仍隶属在国画系下,属三级学科。早在1943年,祝嘉就在《书学》杂志发表过《书学之高等教育问题》,这也是我国最早的讨论书学高等教育问题的论文。同年,他在当时的教育部主办的《读书通讯》杂志上发表《怎样复兴我们的书法》等一系列论文,在书学界、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。祝嘉1961年退休后,在家免费收学生教授书法。他的学生从5、6岁的孩童,到70多岁的老者都有。祝嘉还撰写了《怎样写字》《书法三要》《临书丛谈》《〈笔法探微〉疏证》等,共有10多部书学基础理论著作和书法教育著作。祝嘉还非常关注中国书法的发展进程,对中国书法怀有深厚感情,体现出深沉的忧患意识。1957年他在《争鸣》杂志发表《我国书法的前途》一文,谈到,“我国书法,成为高超的艺术品,与人民的精神生活有关,可以培养人民的爱美习惯,乐观情绪,宁静深沉的性格;这个文化遗产教育青年,也是一个很有力的爱国教育。到了人民文化普遍提高,生活日臻幸福,工作时间缩短,学文化的时间延长,这是书法发展的最有利条件。
  1995年10月1日凌晨祝老先生病逝于苏州,终年97岁。其骨灰安葬于山陵文化下辖真山墓区。
上一个:严雪亭
下一个:顾云飞
咨询热线:

地址: 珠江南路木渎段凤凰山北堍
邮编: 215000
传真: 086-0512-66258100
邮箱: mdslwh@126.com

版权所有: 苏州木渎山陵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备案号:苏ICP备2022037725号 技术支持:仕德伟科技